最新资讯 New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一步跨千年 怒江从头越

2020/8/8 9:29:44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人口多,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过去,大部分群众出行靠走路、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如今,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兰坪丰华通用机场投入使用,保泸高速公路今年底建成通车,所有行政村通上了硬化路,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近日,记者从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州专场获悉,到2019年底,怒江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169个贫困村出列,贡山县脱贫摘帽。经动态监测,截至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挂牌督战,攻城拔寨,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城里的新家住得习惯吗?收入问题怎么解决?”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来到泸水市上江镇挂牌督战脱贫攻坚。纳云德同村民谈生产、问生计,鼓励村民靠勤劳增加收入,过上更好生活。

怒江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每月驻村两天以上,深入最偏远的乡(镇)和贫困村调研攻坚。对57个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人或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重点村,由35名州级领导、58名县处级领导带头,到村到点挂牌督战。全州31名厅级干部督县包乡,担任32个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点长”。

7月盛夏,贡山县捧当乡迪麻洛村党总支书记李金光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燕芳一起在灵芝种植基地察看灵芝生长情况。“迪麻洛生态环境好,就是缺少增收致富产业。这几年,驻村工作队带着群众发展灵芝、中药材种植业,群众慢慢有了稳定的增收来源。”李金光说,目前,全村贫困退出累计达417户139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5.35%下降至目前的0.14%。

走进泸水市称杆乡自把村,干净整洁的路边,是错落有致且极具民族特色的楼房。村道两侧的小菜园,到了瓜果飘香的时节,微风拂过,淡淡清香沁人心脾,悠闲自得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的自把村,曾经破旧的木板房,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的景象一去不返。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这是驻村第一书记张丽权和他的队友1000多个日夜辛勤付出的结果!

“阿叔,你年龄大不能出去打工也没问题,就在村里的养鸡场好好干。”在繁忙的田间地头,在晚归的农户家中,随处可见张丽权忙碌的身影。他说:“脱贫后,如何保证群众有稳定收入成为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考虑得最多的事。”

自把村的“蜕变”只是怒江州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怒江州着力下派处级科级后备干部、涉农部门专业技术干部、有乡(镇)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有驻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五类干部”,1442名党员干部下沉脱贫攻坚第一线,集中优势兵力向最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总攻。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怒江州开展脱贫攻坚人居环境再提升、就业稳岗再提升等“百日提升行动”,又选派1313名“背包队员”出征,加上原有的1442名驻村工作队员、500名就业小分队队员,以及市(县)、乡(镇)抽调的各类工作人员共计7493人(占全州干部职工总数的52%)下沉到全州256个村,担当政策宣讲员、基层党建指导员、产业发展服务员、项目建设助理员、易地搬迁组织员、素质提升培训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党风廉政监督员、动态管理信息员和讲习员,到脱贫攻坚一线实战,用行动兑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突破瓶颈,巩固成果,开启美好新生活

“今天饭菜的味道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和我说。”夏末,在怒江州兰坪县城区集中安置点永昌社区的“暖心食堂”,一群社区老人和小孩陆续来到食堂就餐,社区书记和慧灵边整理餐桌,边向前来就餐的群众咨询意见。“暖心食堂保障了社区60多名特殊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也为就业困难人员搭建了一个就业平台。”和慧灵介绍说。

据了解,怒江州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已组建了75支安置点扶贫“暖心团”,建成5个暖心食堂、10个微菜园,全面加强搬迁群众和“留守”老人儿童关爱等暖心扶贫工作。

10万贫困群众搬迁下山,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后,如何“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已成为怒江州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核心。

走进兰坪县百川服饰厂在安置点建设的“扶贫车间”,公司经理李青艳正在逐个观察新员工的操作技术并做出技术指导。百川服饰厂主要从事民族服饰、职业服装等缝制,“扶贫车间有100多名员工,大多数为妇女,一名妇女每月可挣2000元-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李青艳说。目前,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有10个扶贫车间投入使用,带动623人就业,还有7个正在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带动2500人就业。

如今,怒江州所有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办学标准。村村都建有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村医,符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大病救治进展率达99.42%,家庭医生履约率达98.34%。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建设了41个扶贫车间,设立5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转移就业47977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空架起了道道“彩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25%,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村委会、学校和卫生室100%通宽带,区域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破解。

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

怒江州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拥有着78.08%的森林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利用好生态资源,大力实施生态扶贫是怒江州脱贫攻坚的首选。2019年底,全州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木付迪是福贡县子里甲乡子里甲村村民,2016年,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在管护好森林的前提下,木付迪带头发展林下种养业,他家5口人,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2万多元,真正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目前,怒江州选聘生态护林员达30643人,户均年增收1万元,带动12.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同时,在大力推进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这两天,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的村民们,正在为全村10035亩草果打造便捷的“出山”通道,修建一批用于运输草果等货物的产业“溜索”。“溜索”建成后,节省的运输成本为村民节约近四分之一的总成本。

余发生是村里种植草果比较早的,从2011年到现在,已规模种植了170亩,“去年我采摘了1万多斤草果,鲜草果价格是每斤6块多钱,除去人工费,赚了6万多元,今年有了‘草果溜索’,收入应该还能增加。”提到收入的余发生开心地说道。像余发生一样通过种植草果致富增收的,遍布怒江两岸。目前,怒江州已建成110万亩种植规模的全国草果核心主产区,覆盖16.5万贫困群众受益,已实现4万贫困群众脱贫。草果成为怒江州带动力最强、辐射面最广、贡献率最大的脱贫支柱产业。

“2019年底,全州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0元,占到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吕超介绍道,怒江州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发展生态产业,拓宽群众借绿增收的致富路。全面打造以核桃、漆树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以花椒、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以重楼、云黄连等为主的林下药材产业。目前,已形成近380万亩生态产业,“四山夹三江”的怒江莽莽群山已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同时,基于丰富的蜜粉资源和野生中华蜜蜂资源,实施了“怒江花谷”生态建设,为怒江的甜蜜事业增加甜度,全州中蜂养殖规模达6万箱,怒江人民依“山”致富,日子越过越“甜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